李慶華偏愛涼鞋和短褲。下田的日子,往往農戶還在脫鞋、卷褲管,只聽哧溜一聲,他已站在水田里,彎腰就摸出一把田螺來。
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鎮,這名手腳麻利的科技特派員,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“螺特派”。2017年,“螺特派”被下派到武夷山市田螺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,搞田螺生態養殖科技服務工作。
田螺灣生態農業基地占地約300畝,四周青山環抱,綠水潺潺?;馗咛幨莾蓚€魚塘,往下是成片水田。李慶華的生態養殖技術秘訣就藏在這看似尋常的流水中。高處魚塘養魚,產生了糞便、殘餌和有機肥水。這些水體通過微生物分解技術處理,經底排污管道流入水田,就變成了田螺和農作物的“營養大餐”。
李慶華開玩笑說,這種生態養殖技術其實就是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,既解決了水體污染問題,又提升了田螺品質。在此基礎上,李慶華摸索出“稻+螺+魚”“蓮+螺+魚”等生態綜合種養模式,讓農作物與田螺、魚類共生,實現節能減排與農業增收雙贏。與此同時,李慶華還引進智慧水產物聯網系統,做到基地管理現場可視化、數據實時化?!霸O備智能控制,減輕了勞動強度,降低了勞動成本?!?/p>
田螺養殖是武夷山市五夫鎮的傳統農業項目,是當地農戶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。作為科技特派員,李慶華樂于向當地農戶分享、推廣自己探索的生態養殖模式。但一開始,他的熱情遇冷。
人們并不相信他。當地農戶質疑:這么搞,產量能提上去嗎?田螺青苔問題能解決嗎?還能賣得好嗎?面對這樣的“靈魂拷問”,李慶華也不多說。他直接把幾個農戶聘請到基地來做工,手把手地指導,教會他們新的養殖方式。結果就在當年,經過測產,農戶在基地的“實驗田”畝產田螺達到600公斤,困擾農戶幾十年的田螺青苔現象也有所好轉。田螺品質改善了,銷路自然供不應求。
嘗到了甜頭的農戶,笑逐顏開?!奥萏嘏伞崩顟c華的養殖經驗很快在當地推廣開去。今天的五夫鎮,田螺養殖面積約1800畝,全年田螺產值約540萬元。據五夫鎮政府統計,李慶華的生態養殖技術已讓當地200多個田螺養殖戶受益。
如今,“螺特派”李慶華依舊行走在田間地頭,與農戶打成一片。撈田螺看長勢,評不足給方案,大到清池消毒,小到田埂修復,李慶華不厭其煩,樂此不疲。這種隨時隨地的技術指導,看得見、摸得著,被形象地稱為“田間課堂”。2017年至今,李慶華的“田間課堂”已累計接待各地農戶1000多人。農戶們帶著技術“干貨”回到自己的家鄉,紛紛開展養殖,走上增收致富之路。
“每個科技特派員都有一技之長,要幫助老百姓提高收入,助力鄉村振興?!崩顟c華說,能把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生產中,獲得老百姓的認可,感到很充實。